中国校服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天价校服,并不只是贵而已 [复制链接]

1#

——本文系大学生“评论之星”选拔赛参赛作品
  
  近日,福州金桥学校学生发微博称,学校强制学生更换校服,两套元。一些学生觉得,这个校服价格明显太高。有网友直呼“穿不起”。据悉,该校学生原本就有校服,学校仍要求购买,受到不少质疑。(1月3日《新京报》)
  
  公众对此事的
  
  但是,校方究竟是否从中得利,并不是我们最需要关心的问题,而是这种事情为什么能够发生、又如何从根源上杜绝它的发生,才是最值得
  
  从社会组织机构的功能设置上来看,家长委员会无疑责无旁贷。早在年,教育部就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,但时至今日,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作用的学校仍不多。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种民间机构,是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、沟通的桥梁,能够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,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、评议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,也就是说,家长委员会与学校,既是合作关系,更有监督责任。对于相对弱势的家长而言,家长委员会无疑是他们所期望的“监督委员会”。
  
  然而,这样一个监督学校履行基本民主管理程序的教育组织机构,却面临着被虚置甚至缺位的尴尬境地。而这种尴尬的结果,是学校对学生和家长信任的辜负,更是社会对家长委员会热切期待的慢性瓦解。
  
  这并非个案,校服的价格高昂问题一直是许多家长的痛处。早些时候,《广州日报》报道,“东莞学生部落”微博于4月25日发帖称,“东莞外国语学校发了校服后才告诉同学们价钱,属于先斩后奏,学生们看到价格纷纷表示穿不起!据了解,该校发放的校服有12种不同季节的衣服,共有18件,费用为元。这样算起来,平均一件校服一百多块钱,或许不能算贵,而真正“贵”的地方,在于校方统一购置上的强制消费。
  
  那么,学校增购或更换校服可不可以?正如福州金桥学校校长助理何先生回应社会质疑时所说“定制校服是因学校要往精品校园的方向走”,尚且不考究这样的举措是否过于肤浅、有失妥当,为建设精品校园,坚持着装的与时俱进是可以理解与接受的,但正如“目的合法性不能替代手段合法性”,增购或更换校服都必须走一个完整、公开、透明、合理的程序。
  
  在这个程序中,不能被忽视的重要环节有:首先,选择什么样的款式设计,要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进来,进行民主讨论;其次,在确定方案之后公开采购过程,并对每个环节做好公示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;再者,在收取费用时,因校服是“批发”,其价格应略低于同等质量服装的市场售价;最后,校服购买应坚持自愿原则,不可强求,需多加考虑家长的感受,避免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。
  
  天价校服,并不只是贵而已,其背后,是教育监管体系的缺位。只有真正赋予家长和学生在涉及自身利益的监督权和话语权,杜绝强制消费,才能消除他们的种种质疑和顾虑。
  

回复以下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

评论女神︱评论男神︱评论大赛︱大赛︱评论之星︱红辣椒︱红辣椒评论︱红网评论︱屠呦呦︱诺贝尔奖︱时评之道︱时评︱研讨会︱时评研讨会︱佳作评选︱杂文︱评论员︱评论媛︱女作者︱女评论员︱时评家︱评论家︱杨国炜︱老鄢︱鄢烈山︱曹林︱评委︱佳作︱Baby︱杨颖︱投稿︱信箱︱文联主席︱熊艾春︱王兆山︱奶茶︱奶茶妹妹︱烂文︱我要投稿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