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怎么治疗和控制 http://m.39.net/pf/a_6020116.html理解历史中的文化传统,体味文字里的嬉笑怒骂。
大家好,我是田田老师,欢迎收听这一期的《田田说》。
校服,学生时代的标志,见证着荏苒时光,如梭岁月。
华夏大地自古被誉为“衣冠上国,礼仪之邦”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衣冠服饰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晶,具有“避寒暑、御风雨、蔽形体、遮羞耻、增美饰”等实用功能;还是精神文化思想内核的表征,具有“知礼仪、别尊卑、正名分”等特殊内涵。“合乎礼”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命线,作为“学生装”的校服也不例外。
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重视“礼”,授学时,要求学生青衣青帽,穿戴整齐,以示尊师重道。在后人绘制的各种“孔子杏坛讲学图”中,学生多着“深衣”。深衣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,其上衣、下裳分开裁剪然后缝合到一起,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,是古代诸侯、大夫等权贵阶层的家居便服,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。孔子“有教无类”,学生以平民百姓为主,他们着“深衣”,其实就相当于穿着礼服上课。
中国传统“学生装”也有“流行”一说,文官、大儒都是潮流引领者。汉代文官奏事一般用毛笔写在竹简上,写完之后就顺手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,由此慢慢发展出笔尖不蘸墨汁、纯粹用作装饰的文人时尚配饰——“簪白笔”。而“东坡巾”“程子冠”在文人学子中流行,相传则是因为苏东坡、程颐的“名人效应”。
《宋史·舆服志》记载当时“国立学校”学生着装是统一的,叫做“襕衫”,以白细布为之。至明代,人们认为白色不吉,而学子求学是为了考取功名、光宗耀祖的大吉之事,所以将学子的襕衫由白色改为玉色。
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的近代学堂,当时校方已开始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、帽子、靴子,并从传统服装渐变为西式制服。年后,标准校服演变为男生着中山装,女生穿阴丹士林旗袍。
有一种说法:中山装每边衣袖上的三粒扣子代表“三民主义”,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“国之四维”(即礼、义、廉、耻),前襟的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宪法学说,等等。中山装是否承载着这样的内涵我们不得而知,但是校服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却是民国学生的大胆追求。
学生衣裙是文明的象征。头上手上均不戴饰品,穿朴素的上衣,着无花纹的黑裙——朴素大方且多以黑白两色永不过时——是对那时兴起的奢靡之风的一种阻击。
到五十年代,缺乏特定校服,人们的审美口味都比较宁静,于是白色的上衣、深色的下装便成为了主流。
六十年代、七十年代的学生,草绿色的旧*装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。男生阳刚,女生飒爽。暑假或者放学在家的时候,背心和蓝白条纹的海*衫则是男生唯一的选择。
到了八十年代,由于上个十年的审美口味余温未消,所以校服在设计上参考了很多“*事元素”。**装太土、迷彩服太杂、一身白的空*装扮不禁脏,于是白衬衫、天蓝色裤子和背带裙的模仿海**装的校服应运而生。这个时候的校服也还是杂乱无章的,没有统一的标准、没有规范的样式。
九十年代,“面口袋”运动服一统天下。年,国家发布意见指出,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学生服装。此后大部分学校采用运动服作为校服。所以在九十年代,也就是众多“80后”念书的时候,校服是蓝色或者是绿色的配色、涤纶和腈纶为主的面料、超宽大的剪裁,形似面口袋。《夏洛特烦恼》中的校服就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代表。
而在江浙沪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,开始出现了下一个十年才能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的西式校服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,“面口袋”运动服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,校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。运动装,西式校服还有结合新流行时尚的款式创新,比如棒球衫式校服。在严肃和稳重的同时又不失活泼和时尚。
校服的演变,彰显着不同时期新的消费意识、服饰变迁以及校园文化的时代烙印。
田田老师所在学校的起始年级也更换了新的校服样式。同学们,让我们一起穿上带有满满设计感的校服,准备开学啦!
欢迎长按识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