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年8月26日/美通社/--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服市场环境,推动校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,伊顿纪德与中国服装协会共同成立的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“中国校服质量管理及产业优质供给主题研讨会”于8月15-16日在江苏南京召开。
开学了,全国的中小学校内开始流动着不同颜色、款式、风格的校服。对于广大学子而言,校服是其“第二层皮肤”,它的安全、规范以及美观都至关重要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我国校服也是几经变更。透过以伊顿纪德等校服品牌为代表的制式校服,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的校服市场中,新的格局和概念悄然兴起,校服正在告别昔日被吐槽、被忽视的尴尬局面,同时,其背后广阔的蓝海市场,也正在迎来新的风口。
图片拍摄于海亮外国语学校
千亿级细分市场服装行业新的增长点
校服产业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,近年来发展迅速,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,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1.89亿,校服每年的需求量约为6~7亿套,市场规模约亿元。
随着广大80后、90后家长成为校服消费主力,受家长整体审美品位的提高和二胎*策出台影响,未来十年,区别于原有“面口袋”的新制式校服市场将有2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年的数据,校服市场在明年或将达到千亿级规模。
图片拍摄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
行业高度分散市场化进程加快
然而,面对这个千亿级的巨大市场,校服产业作为我国服饰领域中一个特殊的细分产业,长久以来受行业采购模式及圈子经济等因素的影响,市场分散,地域色彩浓厚。
根据中国纤检局调研结果,目前登记在册的校服生产企业共余家,企业以中小微型为主,小微企业占据企业总数的95%以上,其中70%以上为民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,50%以上企业以校服生产为主。
由于市场分散,每个校服生产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。以国内出货量最大的校服品牌之一伊顿纪德为例,年伊顿纪德营业规模超7亿元,交付件数超万件,服务全国多所学校,可即便是如此庞大的规模,也仅占据市场份额的1.3%。
此外,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迥异,校服行业原有的市场垄断和单一决策模式被打破,校服采购的不合理限价和生产企业传统的小作坊式经营模式,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式。一些地区校服企业发展区域品牌“抱团取暖”,而更多的校服中小企业经营者,则将转型的希望投向了领*校服品牌校服的加盟。
以伊顿纪德为代表的开明校服企业把家长委员会纳入校服采购流程,鼓励家长代表作为消费者和使用者表达意见、参与选购,探索出了一套家委会和高年级学生代表参与决策的公开、民主、透明的采购模式。
*策利好频频释放市场潜力被看好
今年民革中央向*协提交了一份关于“推动优质供给,杜绝劣质校服”的集体提案。提案首次聚焦校服优质供给,建议加强功能面料开发与校服款式设计,改进校服美感与舒适度,重点破除限价及“地方保护”,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拥有选择“优质优价”校服的权利。提案一经提出,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